易纲:进展普惠金融应保持商业可连续准则

易纲:进展普惠金融应保持商业可连续准则
中新社北京9月27日电 题:中国为甚么提出全球操持倡议?差未多少,中新社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 马帅莎)记者从中国国家航天局获悉,9月27日3时28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间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波三号08星,卫星顺遂进入预约轨道,发射义务患上到美满胜利。9月27日3时28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核心应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胜利将风波三号08星发射升空,卫星顺遂进入预约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完美成功。郝裕彤 摄  风波三号08星是国度民用空间基础方法中持久开展...。  作者 王义桅 中国群众年夜学国内关系学院传授  9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天津举办的“上海合作构造+”集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建议,发出同列国一道匆匆成构建更加公道正当的全球治理体系、联袂迈向人类运气共同体的时期强音。以是,中新网广州9月28日电 (记者 王坚)据广州市白云区政府28日动态,广东院士专家科技成果转化办事中间现已经在位于该区的广州计划之都正式入驻并启用园地。该中间将为院士专家以及企业架设合作桥梁,匆匆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试验室成绩走向出产线,助力产业科技翻新。广东院士专家科技效果转化供职中心。谭札烽 摄  据介绍,广东院士专家科技效果转化效劳中央由广东院士联合会设立,致力于在科技与产业、迷信家与企业家之...。  举世治理倡议,是继全天下发展倡导、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化发起以后提出的又一严重全球倡导,不仅回应了寰球管理体系变革的迫切需要,也为国内社会破解全球管理赤字供应了实在可行的思路与计划。就是,中新网南京9月27日电 (肖思佳 曹伦平)近日,江苏镇江一名外子落水落空认识,漂浮在漆黑河流中央。57岁的镇江市公安局润州分局鹤林派出所民警贺设平接警后,决然跳入秋夜冰冷的河水中,胜利将落水者救起。这已经经是这位年近六旬的老民警2024年以来第二次正在统一河流中救人。-->  事发当天凌晨,贺设平值班时接到110指令称虎踞桥北侧有人落水。他携带救济配备敏捷赶往现场,仅用两三分钟便抵达900多米外的事发地...。2025年8月31日,一位事情职员从2025年上海协作组织峰会主会场外的标识旁通过。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为何此时提出全球治理倡议?  世界怎么了?放眼全球,当今世界侧面对百年未有之年夜变局。以及平、开展、平安、治理、信任范畴的赤字,以及技术、数字、智能领域的“三大边界”,搅扰着人类社会成出息步。地缘政治抵触、气象变化危急、人工智能风险……寰球性危险应战不断,新老题目交叉,进一步加重了举世管理赤字,也给现行全球管理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寰球治理倡导概念文件》指出,现行国际机制存在三年夜短板:一是全球南方代表性严重有余;二是势力巨擘性受到侵蚀;三是有效性亟待晋升。  就代表性而言,当前占天下生齿八成以上的全球南边国家在国内构造中短缺代表性。作为最具广泛性、势力巨子性以及代表性的政府间国内构造,联合国成立时仅有51个成员国,今天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寰球南方国家事先还未解脱殖民统治或取患上独立。随着这些国度正在国内事务中感化日益凸起,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系统的代表性问题也随之产生。  就威望性而言,全球性标题是超越繁多国家边界、需国内合作操持的重大挑衅,多边主义是全天下解决的基本门路。以后,团结国主旨以及原则未能失去有效遵守,个别年夜国以至“退群毁约”“撤资断供”,阻止安理会决议经过,一般国家对于寰球发起对于等关税,极年夜打击以天下贸易构造为外围的多边贸易系统,以致全球治理系统的势力巨擘性年夜打折扣。  就有效性而言,团结国7月发布陈说指出,2030年可继续生长议程的近一半指标开展缓慢,其中18%的目的以至出现倒退。同时,在野生智能、收集空间、外空等新边境,治理体制机制仍未建设健全,存在办理缺位问题,均制约着寰球管理效力。  全球经管干系每一一个国家的亲身利益,需要各国进一步团结合作。随着国际社会对变更环球解决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现行寰球办理系统亟待改革与完善。2025年7月26日,2025天下人工智能年夜会暨野生智能寰球管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开幕。图为预会嘉宾正在会前交换。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若何了解全球管理倡议?  汉字中,“治理”蕴含着中华文明对于“秩序”的独特理解。《说文解字》有言:“治,水。出东莱曲城阳丘山,南入海。从水台声。”又曰:“理,治玉也。从玉里声。”“治”字重动态平衡,夸大劝导、调控;“理”字重遵守规律,夸大凭据、法则。两字连络,构成中国式治理的中央逻辑——顺路而为。这一理念强调在制度计划中尊重规律,在政策施行中重视失调,追求“天人合一”的谐以及地步。  全球治理亦如此。作为天下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新兴年夜国以及最年夜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是天下第二年夜经济体、西方文明古国,多重身份的优势使中国正在寰球管理中能发挥好提倡者、调以及者、推动者感化,国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计划。  近年来,从提倡建立亚洲基础方法投资银行、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到提倡共商共建同享的全球管理不雅,推动“金砖+”“上海合作组织+”合作形式,中国着眼增强以及完善全球管理,提出了广受欢迎的理念倡议。  此次最新提出的全球管剃头起,以奉行主权同等、遵循国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五大核心理念为基石。其中,反对于主权同等、以工资源,呼应了发展中国家晋升代表性的诉求;夸年夜遵照国内法治,坚定撑持联合国在国内事件中发扬核心感化,保护了现有国内管理系统的威望性;注重行动导向,确保寰球治理体系与时俱进,展现了应对于时期应战的实用性。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不只为了自身权益,更加改变以后“有治无理”“有理无治”的局面。所谓“有治无理”,便是发达国家独霸,开展中国家被边沿化;“有理无治”,便是发展中国度有理念,但影响力不足。  全球管理倡议释放了“小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踊跃信号:真正的全球治理,不是某个或者全体国家治理世界,而是天下各国,尤其是占天下生齿八成以上的全球南方国家,按照《联结国宪章》及公认的国内干系准则对于寰球性应战的个体举措,完成“有治有理”。2025年9月1日,天津,本国记者在2025年上海协作组织峰会动静中心举行直播。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四年夜寰球发起有何联系干系?  为应答全球性挑战,近年来,中国相继提出寰球开展倡导、全球平安倡议、举世文化倡导和全球治剃头起。个中,全球进展倡议聚焦推动国内倒退合作,寰球平安倡议着眼对话商议处理惩办国内争端,举世文化倡导勤奋于促退文明交换互鉴,全球管理倡导则锚定举世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准则以及路径。  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者并非伶仃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关系的有机全部:发展是破解寰球性题目的“总钥匙”,不普惠包涵的开展,平安就得到了基础;安全是守护发展成果的“防护墙”,不共同平安,发展就难以持续;文化是凝结共识的“黏合剂”,不交换互鉴,发展与安全就短少了合力;治理是规范次序的“校准仪”,不偏偏颇正当的管理,前三者就失去了保障。  四年夜寰球倡议各有偏偏重,双管齐下,别离从发展、安全、文化、操持四个维度,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不变性以及断定性,如同形成年夜厦的四根支柱,独特为构建人类运气共同体供给重要依靠。当地时间2023年4月19日,“全球发展倡议新停顿 可继续发展议程新行动”主题展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图为预会嘉宾取阅国合署宣布的新报告——《国内成长相助的中国理论》。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北宋期间,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平易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平静”,鼓励着中国历代仁人志士。明天,这四句话也成为中国倡导四年夜全球倡议、匆匆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活泼诠释。不久前,在纪念中国群众抗日战斗暨天下反法西斯以及平成功80周年之际,中国呐喊“人类生活在统一星球,应当风雨同舟、自相屠杀,决不能重回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也从侧面表白中国愿同国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寰球管理系统鼎新完善的态度。  回望80年前联结国建马上的初心,《联合国宪章》之中“欲免后代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的誓言犹在耳畔。审视当下,单边主义回潮、地缘辩论加重、开展鸿沟扩年夜,无不在侵蚀寰球治理的基本。寰球治剃头起的提出,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对于历史法则的浅显把握与对于时期义务的积极担任。当越来越多国家参加四大全球倡议的竞争中,全球治理体系将朝着更加公道合理的方向前进。(完)  作者简介:王义桅。作者供图  王义桅,欧盟“让·莫内”讲席传授,中国国民年夜学二级教授,中国国民年夜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征社会主义思想研讨院副院长、国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欧盟钻研中心主任。出版Comparative Studies on China’s and EU’s Multilateralism: From Diplomatic Practice to Diplomatic Philosophy、《襟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天下意思》《时代之问,中国之答:构建人类运气独特体》《“一带一起”:机遇与挑衅》《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等专著33部、《大国政治的悲剧》等译著3部,主编《中国北约研讨丛书》《全球视线下的中欧瓜葛》,在中外期刊颁发论文300余篇。--> 【编纂:刘阳禾】

稳定运行,在十大赌博老平台真实赌场推荐给你✅澳门葡京赌场官方网站-网址【079.one】㊙️最火爆PG电子超高爆奖率,注册即送38元方面,值患上关注。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静  发于2025.9.29总第120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1935年年底,一个冬日的下午,林徽因已经在梁思成的办公室连续工作三个小时。那一年,她和梁思成在山东曲阜考察了孔庙建筑群,并沿胶济铁路途经历城、章丘、临淄、益都等11个县,寻找散落山涧旷野的“文化瑰宝”。归来后,有大量案头工作。此刻,里间只有她一个人,窗户正好可以俯瞰天安门的院子。  “现在是五点三十分。夜幕开始降临,宛如一只银色的飞鸟。整座庭院一片青白,好似落了雪。”这是林徽因眼中,冬日的北平,但是风物的静美无法拂去心头的忧愁,工作间隙,她给好友费慰梅、费正清夫妇写了一封信:“正清,你看,如此美好的景物呈现在我眼前,我内心却感到强烈的不适与厌倦,喉咙尤其沉重,仿佛被一团东西噎住,令我窒息。”-->  在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时经历过“九一八事变”的林徽因,又在1935年目睹“华北事变”,巨变迫近,她的心没法不沉痛。此后的十几年,她在战乱、贫病和一路的撤退逃难中,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所忧尽数写入信件,倾吐给美国的挚友费慰梅、费正清夫妇。尤其费慰梅,是林徽因一生的密友。  后世的文艺作品,惯于津津乐道她少女时期的美貌、才情和感情逸事,事实上,颠沛流离是林徽因短暂人生的主要内容。  在她离世七十载后,今年7月,林徽因的这批英文书信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以中英文对照形式收录于《林徽因全集·英文书信卷(一九三五—一九四〇)》。  “她肯定不是什么女神”  翻开书信的影印版,于葵耐心辨认着一行行潦草的手写体英文,有些信纸非常小,字只能更小,密密麻麻挤在一起,写不下了画个箭头,又挂到最上面;有些在正文边栏或空白处找块地方,又挨挨挤挤写好几行;还有些不是信纸,纸张质量不好,字迹难以辨认。“抗战时期条件艰苦,纸张宝贵要节省着用,现在誊录就很困难,翻译更考验水平,需要熟悉林徽因的文体,忠实她的语境。”该书编著者、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所以目前仅出版了书信中1935—1940年的部分,1941—1948年的书信亦将后续出版。  横跨十几年的书信信息量很大,不仅详细记录了中年林徽因的人际交往、家庭生活、思想观念和家国情怀,也以林徽因的个人视角,呈现了她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重大事件以及知识分子的生存和思想状况。这些通信,都被费氏夫妇细心珍藏,哪怕经历诸多离乱,见证许多更迭。20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后,他们把数百封信件的影印版分别交给林徽因的孩子梁再冰和梁从诫。  20世纪90年代,梁从诫曾经撰写了介绍林徽因的文章并在选编《林徽因文集》时摘用过其中的一部分信件。梁再冰曾于林徽因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之际,第一次提笔为母亲撰写文章《我的妈妈林徽因》。“平日里妈妈梁再冰不常提及自己的家世——外公梁思成忠告她‘最难为名父子’,鼓励孩子自食其力。”于葵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记得,在外婆去世数年后,太婆(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托人送来一只皮箱,里面装着外公外婆的老照片和日记、手稿。幼时,这些内容多被斥为“四旧”,也没人懂这些资料的珍贵,但外婆那秀丽的面容、优雅的四合院院落、典雅的服饰,以及书写在照片旁边娟秀的小楷字,一幅幅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中。年岁渐长,她才明白其中的意义:“有时感觉外面一些谈论林徽因的书刊‘离她甚远’,她当然是一个精彩的人物,但肯定不是什么女神,而是有血有肉、非常接地气且烟火气十足的一个人。”  2024年,为纪念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于葵根据家族留存史料撰写了《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一书,她想把真实可靠的史实告诉真正关心林徽因的人,林徽因最可贵之处正在于她的“真”。于葵写此书时,觉得唯其如此,才对得起外婆。书中引用了一部分林徽因的英文书信内容,在为这本书担任责编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王一珂感觉这批英文书信极有价值:“无论对于研究林徽因还是研究抗战史或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都是一套珍贵且独一无二的史料,如果它们不存于世,也就罢了,既然还在,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出版。”  于葵对翻译编辑出版这些书信也颇有些顾虑,“这些信件毕竟是外婆和朋友以及闺密的私人通信,尊重前辈们的私人空间的同时,我也深受外婆那些‘掏心窝子’的话语的触动,也正是因为这点,写作中我感到这批信件的分量之重,它们的真实性无可比拟,别人再怎么替她说,不如去听听她自己怎么说”。  由于历史原因,费正清夫妇回复林徽因、梁思成的信件绝大部分未能保存,现存只见零散数页费氏夫妇自己的誊录,而无法成为一段频繁来往的历史性书信记录。“不然,两相对照,一定很有意趣。”王一珂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林徽因绝大部分手稿(包括文学、建筑代表作及大量中文书信)也未能保存,现存少量中文手稿亦零散不成系统。  幸运的是,林徽因与梁思成写给费慰梅、费正清的英文书信手稿在费慰梅整理下得以完整保存至今。从长篇打印稿到巴掌大纸片上的寥寥数语,包括那些李庄时期随手“涂写”的粗糙纸片,都被费慰梅装订成册。为保留林徽因的信件,费慰梅还多次将这批书信誊写。  在为书信出版做编辑、校对的过程中,王一珂时常被林徽因蓬勃的感情以及勇敢直率的表达打动。徐志摩去世后,林徽因公开发表的悼念都克制内敛,但是面对朋友,她表达了真实的思念,称他为“最亲爱的故友徐志摩”,认为“他所做的、所为之奋斗的事业远比他讲的要多得多”,坦言“在那些左右逢源、明智理性的人中,他是一股清流”。那些在战争爆发后,仍追求享受和个人地位的文化名人,林徽因直言不讳地表达了批评。当费慰梅抱怨丈夫总忙于工作,她又用自己的婚姻为例子悉心安慰知己,坦诚说出从恋人变为夫妻后感受的区别:“作为妻子的爱比作为恋人的爱要更严肃,后者处于热恋状态,自然会觉得自己飘飘然走在开满玫瑰花蕾的天堂之路上。”  “哪有什么书房,她都在厨房!”  身边的朋友都爱她,乃至依赖她,在于葵看来,林徽因的魅力当然在于她丰沛的知识与思想,但不大被外界关注的,是她待人的真诚、热忱以及无微不至的“长姐”之风。林徽因是家里的长女,在她8岁时,父亲林长民又娶了一个妻子,第二任妻子生下4个儿子。复杂的大家庭里,林徽因从小就明白,有些事无法非黑即白地对待,她一面安抚备受冷落的母亲,一面帮忙照顾同父异母的年幼弟弟们。有一次三弟林恒发高烧,她抱着2岁的他,在廊子下面转悠了整整一夜。于葵感慨:“用今天的话说,外婆也是从小被锻炼出了‘高情商’。”  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院的“梁家下午茶”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周末好去处”。聚集了一批对文学、艺术和学术有兴趣的文人、学者,成为现代文学史的经典记忆。女主人林徽因当然是其中的核心,梁再冰对于葵回忆说,“林徽因最美的时候就是她说话的时候,充满激情,神采飞扬,每个话题她都有自己的见解,但别人关注她的时候,她也同样关注别人,是一个忠实的倾听者”。  正因如此,亲朋好友一遇到事就找她拿主意。有一次,沈从文和妻子闹别扭,妻子一怒回了苏州娘家,他找林徽因倾诉整整一上午,林徽因告诉费慰梅,自己“煞费苦心地同他交谈,骂他,劝他,与他讨论生活极其曲折,人的天性极其动人之处和遗憾之处”,末了还借给他钱买车票,去苏州找妻子面谈。林徽因是梁林两家弟弟妹妹们的长姐和长嫂,也是尽责照顾家人的主妇,人最多时,林徽因家中甚至接纳了十几位亲友同时住宿。梁思庄是她的小姑子,也是她的挚友,梁思庄丈夫去世后,梁思成与林徽因将她和女儿接来北总布家中同住,弟弟林恒也曾跟在她身边。人们习惯关注在前厅热情招待每一位朋友的她,鲜有人看到不时奔向后院处理大事小情的她。林徽因给费慰梅画过四合院的床铺图,还调皮地招呼好友:“请预订梁氏招待所。”  林徽因说:“早年的家庭争战已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创伤,以致如果其中任何一丝残痕重现,就会让我再次陷入过去的厄运之中。”她偶尔也羡慕费慰梅嫁了个独生子,不必像自己这样,常常“一睁开眼就陷入了更为棘手的家庭纷争”。诸事繁杂,信中也看到心力交瘁时她向密友倾诉。  厄运很快便来了,却再也不是家庭纠纷那样简单。1937年,“卢沟桥事变”在林徽因的人生中画了一道分界线,她永远告别了北总布胡同3号的优裕生活,先到天津,再去青岛,随后辗转至长沙、昆明,最后搬迁到四川李庄,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颠沛流离。在日机对长沙的一次轰炸中,炮弹就落在距离他们临时住房大门十五码的地方,她和梁思成各自拎起一个孩子往楼梯跑,还没来得及下楼,炸弹就炸了,林徽因被抛到空中,手里还抱着梁从诫,从二楼被抛摔到地上,竟然还能完好无伤。他们奔向防空洞时,又是一轮轰炸,炮弹落在身边,他们心想这回躲不掉了,“宁愿靠拢一点,省得留下几个活着的人去承受悲剧”,所幸这颗炸弹没炸。  即便如此经历,林徽因仍然说,“不会失去勇气,在极度悲观的情况下,我们仍怀抱昂扬的希望”。一路上,他们乘坐“各种材料、也不知什么年代”生产的破旧汽车,有时十几个座位竟然塞进近30名乘客。这样逃难的途中,她那双建筑师的眼睛也没有停止发现美,她指引孩子观看“玉带般的山涧,秋日赤红的枫叶和洁白的芦苇,天上自在飘浮的云彩、古老的铁索桥”和渡船。  走到湘黔交界处的晃县时,她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发起高烧。因为大批军校学员和几班大巴旅客滞留,到处住满了人,即将露宿街头时,幸亏几个空军学员腾给他们一个小房间。她躺在床上发烧41度,旁边隔一个小门板,另一边就是小酒馆,满口脏话的赌徒、当地娼妓、运输司机、山东口音的大兵聚在一起喝酒、赌钱,他们的话飘过来,被林徽因记住,后来生动地写给费慰梅。于葵感慨:“在那样艰苦无助的日子里,重病高烧之中,她还有心去品味复杂的人生,用她那优美生动的语言记录下来。”  卧病几天,林徽因才刚刚退烧,一家人就又匆匆上路,结果破旧的长途车半夜抛锚在了荒山山顶。12月下旬的深夜里,林徽因拉着两个孩子的小手不停来回走动,借此暖一暖几乎冻僵的身体。“前一天她才退烧,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于葵推断,正是这番折腾,让她本已病弱的身躯遭受重创,在昆明,特别是到了李庄病情总暴发,林徽因彻底躺倒了。  一路奔波逃难,她也不再是北京四合院中高朋满座的沙龙主人,而是支撑家庭的妻子和母亲。梁氏一家在昆明住的房子如今仍在,见到其中一间曾被标为“林徽因的书房”,于葵参观时看到了,立刻打电话给母亲:“林徽因有书房吗?”梁再冰回答:“哪有什么书房,她都在厨房!”  那时候,林徽因常常一个人背一个大背篓,把一家人一周的菜在赶集时全背回来。上有老,下有小,她不得不放弃很多文学艺术的创作,来支撑这个家。在李庄时,孩子们穿得就跟狄更斯小说里的流浪儿一样,所以她要缝补那些已经补到不能再补的衣衫,她说,这似乎比让她写一章宋辽时期的建筑史还困难。她仍然在坚持和费慰梅通信,尽管“在现实面前,感情成了一种奢侈,但它不该泯灭在仅存的一线蓝天和敌人的炸弹之间”。  “终有一日我们会在某个地方重逢”  昆明郊区的龙头村,梁氏夫妇有过一段短暂的安稳日子,晃县小旅馆里结识的空军学员成了家中常客。战争开始时,林徽因几次对费慰梅说,不甘心“只是枯坐在这儿”,“必须为信仰而战,以便循着我们足迹的后来者可以享有安定的时代,成就一番事业”。林徽因说起他们结识的这批空军学员,她说既然自己不能上战场,那就要尽她所能给能上战场的空中英雄们一个家。于是这些学员成了梁家的亲人,梁思成和林徽因将他们视作弟弟,梁再冰和梁从诫唤他们为舅舅,后来,他们还作为名誉家长参加了这些小伙子的毕业典礼。  除了照顾家人,最让梁思成、林徽因操心的就是1930年在北平创立的中国营造学社,所幸学社几位重要人员逐渐在昆明聚齐,抢救古建的工作继续展开了。长久以来,林徽因都是营造学社的重要成员,遍踏荒郊野外艰辛考察,却属于不拿薪水的“编外”,如同当年拿不到建筑学位一样,既无名也无分。  16岁和父亲游学欧洲,林徽因便已经将建筑选定为自己的专业。可是那个时代,在西方,这一职业也未能接受女子,中国更是尚无建筑这一学科,建筑仅被看成劳作之事,官学儒生不屑与匠人为伍,与女子更是毫不沾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林徽因仍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为中国带回一门新的学科,孤身闯入当时还属于男人的世界。“她有‘逾矩’的胆识,放在今天,可以叫思想先锋吧。”于葵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只能迂回“斗争”,以美术专业进门,再“曲线救国”选修建筑课程,毕业时获得美术学士学位,之后又到耶鲁选修了舞台美术课程。2024年,宾大将这个迟到近百年的建筑学士学位追授给了林徽因。“我们今天推崇的跨学科,林徽因在百年前就已先行实践了。”王一珂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所以《林徽因全集》与任何名家全集都不同,分为建筑、美术、文学三个板块。  梁思成进入建筑行业,也和林徽因有关。当年他从清华学堂毕业正在为出国留学做准备,当他听到林徽因对建筑学专业富有新意的描述后,立刻意识到这门专业正是自己所擅长与追求的,建筑成为他们一生的事业和纽带。  战争中,贫困交加的林徽因在李庄病榻上写下了四万多字的《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谈战后重建,它几乎是当时最新的建筑需求与理念。那时,全世界建筑师都在考虑战后重建以及城市规划等问题,身处偏僻乡下的林徽因与世界同步。梁再冰说:“我妈妈当时病得要死了,可躺在床上,她想的还是抗战后中国怎样建设,甚至怎样为低收入人群建设廉租房。”  战后回到北平,为了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重病的林徽因几乎拼尽全部气力。吴良镛回忆清华建筑系初创的情景时曾感慨:“林先生对这个系的成长操心最多”,“她躺在床上,把一个系从无到有地办起来,虽然经常卧病,她却能运筹帷幄,她是一位事业的筹划者、指挥者,能协助我们解决颇多难题。可惜,这些并不十分为人所知,教师名单中并没有她的名字”。  身为“梁思成太太”,投入诸多考察和学术研究并做出重大贡献,却没有头衔也没有名分,这是林徽因一生学研生涯的常态,她不计较,愿做“幕后英雄”,与同人或晚辈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成果,也不求回报。  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曾是营造学社的年轻成员,他后来对梁再冰回忆,那时自己年纪尚轻,不知道怎么深入这个领域,是林徽因手把手耐心指导,为他选择入门书籍,甚至告诉他最好从哪一行看起。被誉为“敦煌女儿”的常沙娜也是林徽因的学生,那时,林徽因已经长期卧床,她在病床上支一张小桌,稍有力气了就写写画画,把学生叫到跟前,给他们授课。常沙娜21岁设计的中国首块国礼丝巾,就是在林徽因的指导下完成的。  她一生挚爱她所选择的建筑事业。就在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个1935年的冬日下午,林徽因写给费氏夫妇的同一封信中,她曾许下一个小愿:“亲爱的正清,终有一日我们会在某个地方重逢,对吗?你知道,我想那时我已步入暮年,为了能更好地做些工作,我应该会远离世人和琐事。”  所幸,1942年费正清被派到中国工作后他们又再相见,可是,她未曾如愿走入她所期望的真正暮年,更未能“远离世人琐事”。1955年春,林徽因由于病情急剧恶化被紧急送往同仁医院。就在此前不久,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她为了挚爱的古都北京,为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仍然一次次拖着病弱的身子挺身而出,慷慨陈词……命运没有给她更多时间。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离世,年仅51岁。梁思成为她设计了墓碑,上面写着:“建筑师林徽因墓。”  《中国新闻周刊》2025年第36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王琴】

当地时间9月29日,在埃及吉萨省旅游大道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2名中国游客死亡、3名中国游客受伤。  事故发生在当天上午,由一辆小型巴士同轿车相撞引起。2名中国游客在事故中遇难。7名伤者中,3人为中国游客,4人为埃及公民。伤者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被送往附近医院接受治疗。  中国驻埃及使馆工作人员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并赴医院看望伤员。据悉,3名受伤的中国游客中2人伤势较轻,1人伤势较重,但均无生命危险。(总台记者 陆隽弘)--> 【编辑:张令旗】

📖 相关文章